ATEX 标准(欧盟指令 2014/34/EU)是针对潜在爆炸性环境(如粉尘、气体环境)中设备设计、制造与使用的核心安全规范,其核心目标是通过“限制点火源”“控制爆炸传播”“强化设备防护”三大维度,预防设备引发爆炸或在爆炸发生时降低危害。真空上料机广泛应用于化工、制药、食品(如面粉、可可粉)等存在粉尘或易燃气体的场景,需通过系统性防爆设计满足 ATEX 标准要求。实践中需围绕“环境分类匹配”“点火源控制”“结构防护优化”“认证与运维”四大环节展开,确保设备在爆炸性环境中安全运行。
一、前置核心:明确 ATEX 环境分类,匹配设备防爆等级
ATEX 标准先对“潜在爆炸性环境”进行分类,真空上料机的防爆设计需先明确应用场景的环境类别与区域划分,再对应选择设备的防爆等级(如 Ex 标识),避免“过度设计”或“防护不足”。
(一)环境分类与区域划分:确定防爆设计边界
ATEX 将爆炸性环境分为“气体环境(II 类)”与“粉尘环境(III 类)”,真空上料机因输送物料多为粉体,核心关注 III 类粉尘环境,部分场景(如输送含溶剂的粉体)需兼顾 II 类气体环境:
III 类粉尘环境:按粉尘云出现频率与持续时间分为 20 区(设备内部,如料斗、管道内,粉尘云长期存在或频繁出现)、21 区(设备周边,如上料机进料口附近,正常运行时可能偶尔出现粉尘云)、22 区(设备周边更远区域,异常情况下(如粉尘泄漏)可能短暂出现粉尘云)。例如,面粉厂的真空上料机料斗内部属于 20 区,进料口周边 1 米范围属于 21 区,车间其他区域属于 22 区。
II 类气体环境(若涉及):按易燃气体出现频率分为 0 区(气体云长期存在)、1 区(正常运行时可能偶尔出现)、2 区(异常时短暂出现),如输送含乙醇的药粉时,设备周边可能属于 2 区气体环境。
(二)设备防爆等级匹配:明确 Ex 标识与防护要求
根据环境分类,真空上料机需标注对应的 ATEX 防爆等级,等级需覆盖设备不同部件(如电机、控制箱、管道)的使用区域:
20 区粉尘环境:设备内部核心部件(如料斗、螺旋输送组件)需满足“Ex tD A20 IP65”等级 ——“tD”表示粉尘防爆型式(外壳保护型),“A20”表示适用于 20 区,“IP65”表示防尘防水等级(完全防尘,防喷射水);
21 区粉尘环境:设备外部运动部件(如真空泵电机、进料阀)需满足“Ex tD A21 IP65”;
22 区粉尘环境:设备辅助部件(如控制按钮、传感器)需满足“Ex tD A22 IP64”;
兼顾 2 区气体环境:若存在易燃气体,需额外满足“Ex d IIB T4”(隔爆型,适用于 IIB 类气体,最高表面温度≤135℃),确保气体环境下无点火风险。
实践中,需在设备铭牌清晰标注完整防爆等级(如“Ex tD A20/A21/A22 IP65 IIB T4”),覆盖所有可能接触爆炸性环境的区域。
二、核心设计:控制点火源,消除爆炸触发风险
ATEX 标准的核心是“限制点火源”,真空上料机的点火源主要来自“电气火花”“机械摩擦火花”“静电积聚”“高温表面”四类,需针对性设计防控措施:
(一)电气系统防爆:杜绝电气火花与高温
电气部件是真空上料机主要的点火源,需按 ATEX 要求采用“防爆型设计”或“本质安全型设计”,具体措施包括:
防爆电机与真空泵:驱动真空泵的电机需选用“粉尘防爆型电机”(如 Ex tD A21),电机外壳采用铸铝或不锈钢材质,密封等级≥IP65,防止粉尘进入电机内部引发短路;电机绕组需采用耐高温绝缘材料(如 Class H 级,耐温 180℃),并配备过热保护装置(如温度传感器),当电机温度超过 135℃(T4 组别,对应易燃粉尘的引燃温度)时自动停机;
本质安全型控制电路:设备的控制箱、传感器(如料位传感器、压力传感器)需采用“本质安全型(Ex ia)”设计 —— 电路通过限流、限压元件(如安全栅)将能量限制在“无法点燃爆炸性混合物”的范围内(如电压≤24V,电流≤100mA),即使电路短路或故障,也不会产生足以点火的火花;控制箱外壳需采用隔爆结构(Ex d),接缝处采用止口密封,间隙≤0.1mm,防止内部火花泄漏至外部环境;
线缆与接线防护:电气线缆需选用“阻燃型防爆电缆”(如 YJV22-0.6/1kV),外皮耐磨损、耐化学腐蚀,避免粉尘摩擦导致线缆破损;线缆穿管处需使用防爆密封接头(如 Ex d 型),缝隙用防火密封胶填充,防止粉尘或气体进入线管内部;接线端子需采用铜镀镍材质,避免氧化产生接触电阻过大导致的局部高温。
(二)机械结构防爆:避免摩擦火花与异物撞击
真空上料机的机械运动部件(如旋转阀、管道接口)可能因摩擦或撞击产生火花,需通过结构优化消除风险:
无火花材质选用:与物料接触的部件(如料斗、管道、螺旋叶片)需采用“无火花合金”,如不锈钢 316L(避免使用碳钢,碳钢摩擦易产生火花),或在部件表面喷涂陶瓷涂层(增强耐磨性,同时避免金属间摩擦);旋转阀的转子与壳体间隙需严格控制(≤0.2mm),防止转子高速旋转时与壳体摩擦产生火花;
异物清除与防护:设备进料口需加装“防爆型金属探测器”与“磁性分离器”,提前清除物料中的金属杂质(如铁钉、铁丝)—— 金属杂质进入管道后,可能与管道壁高速撞击产生火花,引发粉尘爆炸;探测器需联动进料阀,发现金属杂质时立即关闭阀门,同时报警;
避免机械卡堵:设计时需优化管道走向(减少 90° 急弯,弯管半径≥管径的 5 倍),避免物料在管道内堆积导致卡堵;旋转阀、真空泵等运动部件需配备扭矩保护装置,当部件因卡堵导致扭矩超过设定值时,立即停机,防止电机过载产生高温或部件摩擦起火。
(三)静电防控:消除静电积聚引发的点火风险
粉体物料在管道内高速输送时,会与管道壁摩擦产生静电,若静电积聚到一定电压(通常>300V),可能击穿空气产生火花,因此需针对性设计静电防控措施:
导电材质与接地:设备所有金属部件(料斗、管道、真空泵外壳)需采用导电材质,且各部件之间需通过铜编织带连接(确保电气导通),避免部件间存在电位差;设备整体需设置独立的静电接地极(接地电阻≤10Ω),接地线缆选用截面积≥4mm² 的铜芯线,定期(每月 1 次)检测接地电阻,确保静电及时导出;
抗静电涂层与物料处理:若管道采用非金属材质(如透明 PC 管),需在管道内壁喷涂“抗静电涂层”(表面电阻≤10⁸Ω),降低静电积聚;对于易产生静电的物料(如聚乙烯颗粒、面粉),可在物料中添加微量(≤0.1%)的抗静电剂(如食品级甘油酯,适用于食品行业),减少物料与管道的摩擦静电;
控制输送速度:过高的气流速度会加剧物料与管道的摩擦,增加静电产生量,需根据物料特性控制管道内气流速度(如面粉输送速度控制在 15-18m/s,避免超过 20m/s),通过调整真空泵负压(通常控制在-0.04~-0.06MPa)实现速度优化,平衡输送效率与静电风险。
三、结构与系统优化:控制爆炸传播,降低危害
即使发生爆炸,真空上料机需通过结构设计限制爆炸范围、降低爆炸冲击力,符合 ATEX 标准对“爆炸遏制”的要求:
(一)防爆泄压设计:释放爆炸压力,避免设备破裂
设备的密闭腔体(如料斗、真空泵腔体)是爆炸风险至高的区域,需设计防爆泄压装置,当腔内压力超过设定值时,泄压装置快速开启,释放压力:
泄压面积与位置:料斗顶部需设置“防爆膜(爆破片)”,泄压面积需满足“每立方米腔体体积对应≥0.05m² 泄压面积”(如 1m³ 料斗需≥0.05m² 泄压面积);防爆膜材质选用铝箔或不锈钢箔(厚度 0.1-0.2mm),爆破压力设定为 0.15MPa(略高于设备正常工作压力,通常为-0.06MPa,确保正常运行时不误动作);泄压方向需朝向无人区域或空旷处,避免泄压时气流冲击人员或其他设备;
泄压阀联动:若设备用于 20 区等高风险环境,需在防爆膜旁加装“防爆泄压阀”(Ex tD 认证),泄压阀与压力传感器联动,当腔内压力升至 0.1MPa 时,阀门提前开启辅助泄压,避免防爆膜破裂后物料飞溅(尤其有毒或腐蚀性物料);
(二)隔爆结构设计:阻止爆炸传播至外部环境
设备的关键接口(如管道法兰、控制箱门)需采用“隔爆结构”,即使内部发生小范围爆炸,也能阻止火焰与高温气体传播至外部爆炸性环境:
隔爆接合面:管道法兰的接合面需采用“止口式结构”,接合面长度≥10mm,间隙≤0.1mm(针对粉尘环境),表面粗糙度 Ra≤6.3μm;接合面需涂抹耐高温隔爆密封胶(如硅酮密封胶,耐温 200℃以上),增强密封性,同时防止粉尘进入间隙导致接合面磨损;
隔爆外壳:控制箱、电机接线盒等外壳需采用铸钢或厚壁不锈钢材质(壁厚≥5mm),外壳强度需能承受 0.2MPa 的爆炸压力(ATEX 对粉尘防爆外壳的至低要求);外壳上的观察窗需采用防爆玻璃(厚度≥10mm,抗压强度≥0.3MPa),玻璃与外壳的接合处需用防爆密封圈密封,防止爆炸时玻璃破裂。
(三)惰性气体保护(可选):适用于高风险场景
若真空上料机用于输送“易自燃粉尘”(如铝粉、镁粉)或“高浓度易燃粉尘”(如煤粉),需额外采用“惰性气体保护系统”,降低环境氧浓度,从根本上阻止爆炸发生:
惰性气体注入:在料斗与管道内注入氮气(纯度≥99.99%),将氧浓度控制在 8% 以下(多数易燃粉尘的最小点火氧浓度>10%);系统需配备氧浓度传感器,实时监测腔内氧浓度,当氧浓度超过 8% 时,自动增加氮气注入量;
压力平衡控制:惰性气体注入需与真空泵负压协同控制,避免腔内压力过高导致设备损坏,同时确保氮气均匀分布,无局部氧浓度超标区域;设备停机后,需继续注入氮气 10-15 分钟,置换腔内残留粉尘与空气,防止停机后粉尘自燃。
四、认证与运维:确保长期符合 ATEX 标准要求
真空上料机的防爆设计需通过 ATEX 认证,并配合定期运维,才能确保长期安全合规:
(一)ATEX 认证流程:从设计到取证的关键环节
设计文档准备:企业需编制“防爆设计文档”,包括环境分类说明、防爆等级确定依据、各部件防爆设计图纸(如电机、控制箱结构图)、材料证明(如无火花合金材质报告)、静电接地方案等,文档需符合 ATEX 指令 2014/34/EU 的技术要求;
第三方检测与认证:委托欧盟认可的公告机构(如 SGS、TÜV 莱茵)对设备进行检测,检测项目包括“防爆结构验证”(如隔爆接合面间隙测量)、“电气安全测试”(如绝缘电阻、接地电阻测试)、“静电防控测试”(如表面电阻测量)、“爆炸泄压测试”(如防爆膜爆破压力测试);
认证取证与标识:检测合格后,公告机构颁发 ATEX 认证证书,设备需在明显位置粘贴 ATEX 标识(如“CE 0081 Ex tD A20/A21/A22 IP65 IIB T4”,其中“0081”为公告机构代码),标识需永久清晰,不可磨损。
(二)定期运维与检测:维持防爆性能的长期稳定
日常检查:操作人员每日需检查设备的防爆标识是否完好、静电接地是否牢固、防爆膜是否有破损、电气线缆是否有磨损;运行时监测电机温度(≤135℃)、真空泵负压(无异常波动),发现异常立即停机;
定期检测:每季度需委托专业机构检测“隔爆接合面间隙”(确保≤0.1mm)、“静电接地电阻”(≤10Ω)、“防爆电机绝缘电阻”(≥100MΩ);每半年更换一次防爆膜(即使无破损,也需更换,防止老化导致爆破压力变化);
维修与更换:设备维修时,需使用同型号、同防爆等级的备件(如更换电机时,需选用 Ex tD A21 认证的电机),禁止使用非防爆备件;维修后的隔爆接合面需重新涂抹密封胶,测试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;设备使用超过 5 年,需进行全面防爆性能复核,确保符合 ATEX 标准要求。
真空上料机符合 ATEX 标准的防爆设计是一项“系统性工程”,需从“环境分类匹配”“点火源全维度控制”“爆炸传播防控”“认证与运维”四大环节入手,结合具体应用场景(如粉尘类型、区域等级)动态优化。实践中,需优先通过“本质安全设计”(如电气本质安全、无火花材质)消除点火源,再通过“防爆泄压”“隔爆结构”控制爆炸危害,最后通过认证与定期运维确保长期合规。这种设计不仅能满足欧盟市场的准入要求,更能从根本上提升设备在爆炸性环境中的安全性,为化工、制药、食品等行业的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障。
本文来源于南京寿旺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官网 http://www.shouwangjx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