垃圾焚烧飞灰因含有氯化物、重金属(如铅、镉)及酸性氧化物(如SO₃)等腐蚀性成分,在输送过程中会对真空上料机的金属部件、密封件及管道造成严重腐蚀,影响设备寿命和运行稳定性。针对这一问题,真空上料机的防腐蚀方案需从材质选择、结构设计、表面处理及运行维护等多维度综合设计,具体如下:
一、核心接触部件的耐腐材质升级
主体结构材质优化
与飞灰直接接触的料斗、输送管道、过滤器外壳等部件,需选用耐腐蚀性更强的材料替代传统碳钢或普通不锈钢。例如:
优先采用双相不锈钢(如2205)或超级奥氏体不锈钢(如904L),这类材料含高铬(20%以上)、钼(2%-4%)及氮元素,能在飞灰的氯化物环境中形成稳定钝化膜,抵抗点蚀和缝隙腐蚀;
对于腐蚀性极强的工况(如飞灰中Cl⁻浓度超过10000ppm),可采用非金属材料如高密度聚乙烯(HDPE)、聚丙烯(PP)或聚四氟乙烯(PTFE)制作料斗和管道,其化学惰性可完全耐受酸碱腐蚀,但需注意增强结构刚性以应对真空负压。
密封件与易损件的耐腐选型
传统橡胶密封件(如丁腈橡胶)易被飞灰中的酸性成分侵蚀老化,需替换为耐化学腐蚀的材料:
密封垫片、O型圈选用氟橡胶(FKM)或全氟醚橡胶(FFKM),二者对强酸、强碱及有机溶剂的耐受性远优于普通橡胶,且在高温(飞灰输送常伴随50-80℃余热)下仍能保持弹性;
过滤器滤材采用聚四氟乙烯覆膜滤布或不锈钢烧结网(316L材质),前者可防止飞灰颗粒堵塞滤孔并抵抗腐蚀,后者则兼具耐腐性和耐磨性,适合高浓度飞灰输送。
二、结构设计中的防腐蚀细节
避免“腐蚀死角”的结构优化
料斗、管道的内壁设计为光滑圆角过渡,消除直角、凹槽等易积灰的区域 —— 飞灰堆积会导致局部浓差腐蚀(如氯化物富集引发的孔蚀),光滑表面可减少残留并便于清洁;
法兰连接部位采用榫槽式密封结构,而非平面对接,确保密封件完全包裹接合面,阻止飞灰颗粒进入缝隙形成缝隙腐蚀;同时,螺栓选用哈氏合金或钛合金材质,避免与飞灰接触后发生电偶腐蚀。
防冲刷与腐蚀协同设计
飞灰在高速气流带动下会对管道弯头、进料口等部位产生冲刷磨损,而磨损后的表面更易被腐蚀介质侵入。因此,在这些“高冲刷区”可采取:
增加壁厚或内衬耐磨陶瓷(如氧化铝陶瓷),陶瓷不仅硬度高(莫氏硬度9级),且化学稳定性优异,可同时抵抗冲刷和腐蚀;
采用大曲率半径弯头(曲率半径≥5倍管径),降低飞灰在转弯处的流速和冲击力,减少局部磨损。
三、表面处理与涂层防护
对于无法完全替换为耐腐材质的部件(如驱动电机外壳、阀门阀体),需通过表面处理增强抗腐蚀性:
对金属部件进行电镀处理,如镀硬铬(厚度50-100μm)或化学镀镍磷合金,形成致密的钝化层,阻挡飞灰中腐蚀性离子的渗透;
喷涂防腐涂层,如聚脲弹性体或乙烯基酯树脂涂层,这类涂层附着力强、耐化学性优异,可覆盖设备外表面及非关键内表面,尤其适合复杂结构件的防护。涂层厚度需控制在200-500μm,并确保无针孔、气泡,避免局部腐蚀隐患。
四、运行过程中的腐蚀控制
工艺参数优化
控制输送气流的湿度:飞灰中的氯化物在潮湿环境下会形成电解液,加速电化学腐蚀,因此需通过预热或干燥处理降低气流湿度(相对湿度≤60%);
避免输送系统长期处于负压过高状态(真空度通常控制在-0.04至-0.06MPa),过高负压会加剧腐蚀性气体(如 HCl)在设备缝隙中的渗透。
定期清洁与维护
每次停机后,用中性清洗剂(如碳酸钠溶液)冲洗设备内部,清除残留飞灰(尤其是氯化物结晶),再用清水冲洗并干燥,避免腐蚀介质长期附着;
定期检查密封件、涂层及钝化层的完整性,发现破损及时更换或修补,例如对局部涂层剥落处,先打磨除锈,再补涂相同类型的涂层。
通过上述方案,真空上料机可在垃圾焚烧飞灰的腐蚀性环境中形成“材质耐腐-结构防积-涂层防护-运行控腐”的多重防护体系,有效延缓腐蚀速率,延长设备使用寿命,保障飞灰输送过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。
本文来源于南京寿旺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官网 http://www.shouwangjx.com/